top of page

僅占世界產量1%賴比利卡Liberica的幸運

馬來西亞一定程度是幸運的。因為咖啡豆對許多國家,包括拉丁美洲、非洲和印尼來說,雖曾是重要的經濟作物,卻帶有奴役勞作的血淚。同時也是製約這些國家經濟轉型的資源詛咒(Resource curse),意即資源過於富饒,導致該國家錯失轉型機會,在時代發展中反而變得落後。

讓我國幸免於密集咖啡豆種植,是因為英殖民政府仔細研究其殖民地,認為斯裏蘭卡更適合種植當時的咖啡主流品種阿拉比卡。羅布斯塔及適合在我國生長的賴比利卡,被認為味道苦澀太難駕馭,被認為是劣等豆,不適合作為商品;因此未大片種植。


盡管如此,當時在我國定居的英殖民高官顯要,還是對賴比利卡咖啡豆進行了一些嘗試,最後研究出以白糖及牛油與咖啡豆拌炒,或沖泡時加煉乳以改善其風味。這也是後來成為我國特產的白咖啡原型。


如今被標識為精品咖啡大宗的阿拉比卡咖啡,因為氣候改變氣溫不斷升高,可能面臨產量減少甚至生存危機。賴比利卡雖然僅占世界咖啡產量的1%,來到近年也被測出其幹凈度是很出色,甜味可能是各品種中最高。因此被咖啡界視為下一批的寶藏。


這評價的轉折,是因為近年來發展的杯測製度,更著重挖掘咖啡豆的地方特色。過去殖民者的評斷,是因為他們以其他地域咖啡豆的清洗、烘烤和沖泡方式處理,所以才會得出如此結論。這也反映,咖啡豆與其他食材一樣,是無法從一方水土、人文歷史中剝離,單獨進行品鑒的。 杯測製度是咖啡界第三波變革的重要產物,其中我國也有不少的咖啡技師,包括咖啡館東主、咖啡推廣者、白咖啡品牌的第二代,通過掌握國外最新趨勢與技術, 多次地進行實驗實踐,積極地參與了這發現的過程。

相信賴比利卡咖啡,即將成為馬來西亞的閃亮名片,如同藍山之於牙買加、曼德寧之於印尼。


星巴克也曾是咖啡潮流中的”革命”旗幟

“咖啡成為民眾可以追隨的風潮,離現今社會不遠。其中一戰和二戰更將咖啡文化輸出至世界每個角落;可說是一部濃縮的現代文明博弈史。 咖啡原產地是非洲埃塞俄比亞,這神奇飲料通過商貿曾來到阿拉伯半島,但也僅僅是商貿中的一小部分。英國等帝國的殖民潮,推動了咖啡成為莊園植物,將咖啡帶到南美及東南亞種植。 一戰時期,咖啡提神作用使其成為軍隊的振奮劑,逐漸成為軍需用品。其中以美軍最甚,美國為支持拉丁美洲地區的經濟,大量采購咖啡豆並向軍中大量配給。


一戰結束後,歸家的美軍普遍上都染了咖啡癮,他們不追求美味只將咖啡當振奮劑,他們喝的咖啡也因為兌水太多,美式咖啡也被追求精致的歐洲民眾戲稱為洗腳水。 與歐洲大陸國家民眾追求精致相比,美國群眾對於性價比、價格更加敏銳;這驅使了濃縮咖啡機在歐洲誕生,美國則開始在咖啡上普遍使用速溶技術。


速溶技術簡化了磨豆等的過程,也延長了咖啡豆的賞味期,使得美國得以將咖啡文化往世界進行輸出;這也是咖啡界所稱的第一波世界風潮。 美國逐利的現象也逐漸出現反思情況,尤其咖啡商為追求更大盈利通過復合配方,參入更多比例「臭名昭彰」的羅布斯塔豆。


羅布斯塔是一種抗病性更強的咖啡樹種,且能適應耕種於平原,因此種植成本遠低於阿拉比卡咖啡樹種,但其味道苦澀駁雜,賞味上遠遜色於阿拉比卡。 當星巴克等連鎖品牌開始以大規模開分店、包辦從生豆到製作成濃縮咖啡的過程,有效縮減了濃縮咖啡(Espresso)的成本。以星巴克為標誌的濃縮咖啡,掀起了第二波浪潮開始席卷世界。 在飽受洗腳水和羅布斯塔豆困擾的美國市場,星巴克等連鎖店也以燎原之勢展開,很快就成為了領頭羊。同時這也擠壓了美國獨立咖啡館的生存空間,這些咖啡技師在求存的時候發現連鎖店雖然通過機械生產、沖泡,讓咖啡品質穩定提升至另一個臺階。 但連鎖咖啡仍是以復方配豆為主,在追求穩定、逐利的本質下,各連鎖咖啡館所使用的都是極度深培的咖啡豆,這樣咖啡的油脂(Crema)雖帶有焦香味,卻顯得格外醇厚。


這些獨立咖啡館技師發現,咖啡豆隨生產土地氣候等的不同,原應帶有不同香味與口感;連鎖咖啡館泡出來的咖啡卻是如此單一,各品牌間所泡口味是如此相近。


這些美國咖啡技師開始總結以往的人手沖泡技術加以改進,希望能與連鎖咖啡店的製式咖啡相競爭,他們甚至不排斥學習連鎖咖啡館使用濃縮咖啡機,但是使用的豆不限於深培豆,開始轉用中培、淺培豆。


各地方產豆的差異,在轉用中培、淺培後,咖啡豆的原味得到更多的展現。除了濃縮咖啡的醇厚以外、咖啡自帶果酸的明亮度、天然香氣等都成為了咖啡的新品鑒標準。 樹墩城等獨立咖啡館在美國立即躥紅,被《紐約時報》、《時代雜誌》視為咖啡第三波的引領者,世界各地新興城市包括澳洲墨爾本、韓國首爾等地的獨立咖啡館也紛紛加入。


他們開始註重咖啡豆的地域性,單一咖啡豆的表現,他們願意以更高的價格競購有獨特風味的咖啡豆,如藍山咖啡、藝伎咖啡豆被賞識和價值鵲升都是在這一時期發展的。這些獨立咖啡館也致力於改善各咖啡莊園的生存條件,以獲得世界各咖啡豆的穩定供應。 星巴克等連鎖咖啡館雖未在這波浪潮中完全敗下陣來,卻也因此進行了跟進調整,包括提供更多類型及不同烘烤程度的咖啡豆。同時也積極推動咖啡界的第四波浪潮,即膠囊咖啡機的發明,通過申請各種專利權,希望以人手一架咖啡膠囊機概念,試圖改寫人類消費咖啡的習慣。


小編:

劉耀勝為前《星洲日報》普通組記者,畢業於拉曼大學中文系,曾擔任吉隆坡廣東義山執行秘書一職,現為自顧人士。他愛咖啡,幾乎咖啡不離手,對於咖啡品種,沖泡咖啡的技巧,擁有自己獨道的見解與品味,有他在就有咖啡飄香,他對咖啡熱愛程度,不容置疑。





Comments


全新形象
堅持品味

馬來西亞最具生活品味、知性及富有質感的輕鬆讀物,終於在今年中旬清新登場!

經歷一場又一場MCO,馬來西亞市面上的中文雜誌買少見少。尤其具有質量又可以輕鬆閱讀的知識型雜誌更是越見稀有。

 

有素質的閱讀內容,不僅可以提升個人品味與質感,還可以豐富人們的心靈與精神,達到美好的生活品質。結合了知識、品味、資訊、生活、文化於一身的《品味天下》,將帶領讀者走入一場又一場知性之旅,讓真正熱愛閱讀的你,有本可觀性的雜誌,充實生活情感。

 

內容扎實而豐盛,從美食特色、飲食文化、生活文藝、社會時事、心靈雞湯、旅遊天地、居家環境等,給喜歡美食的你、給熱愛旅遊的你、給注重生活品質的你、給享受閱讀的你,提供一本可觀性的雜誌。

 

由國內外資深媒體人,美學與文學界大咖,飲食界才子佳人,從知性的角度出發,透過《品味天下》分享他們的生活態度,透過他們的視角呈現出獨有的生活美學與品味,給讀者、企業提供有廣度、有高度、有深度的生活內容與理念。

經營"品味",發現生活之美

發掘生活中的真、善、美,走入世界魅力之旅。《品味天下》以積極、前瞻、追求、放眼天下的態度,努力打造優質生活內容。在紛擾的世界中,找一處寧靜之所在,在沉澱後找到前進的動力。

 

在過度發達與混亂的網絡資訊時代,《品味天下》不隨波逐流,帶領潮流,憑著貼近生活及有價值的實用內容,引領馬來西亞華文世界讀者獨立創新、與時並進的思維,通過知性品味的追求,達到卓越的生活品質。成為品牌與讀者有力的溝通橋樑,

 

來自各行各業,不同領域的優秀人士共聚一堂,交織出不凡的生活品味與文化素養,攜手創造出具有口碑的《品味天下》,崛起成為國內舉足輕重,深具影響力的雜誌之一。

 

讀者或消費者之所以喜歡,信任、有興趣,是因爲雜誌的理解及貼近生活需求,同時能長期提供有價值、實用的內容,這就是《品味天下》為什麼可以成為品牌與讀者有力的溝通橋樑,成為值得信賴的雜誌讀物。

Let the posts
come to you.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Twitter
  • Pinterest
1_副本.jpg
bottom of page